中国文明网站 | 丰润文明网  投稿信箱:frwmb@163.com

丰润文明网 > 价值观 >

友善: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一)

2023-10-17 14:3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 [打印] [关闭]

现代公民社会与传统宗法社会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现代公民社会中的成员在与他人的交往上突破了宗法社会成员所受到的血缘限制,开始拥有较大的公共空间与他人互动。友善的公民关系推动了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因此友善也成为公民的核心价值规范之一。

友善的内涵

“友”在甲骨文中像两只手,象征着朋友之间的援手,因此其本意是帮助。“善”由一个羊和一个言组成;羊是吉祥的代表,言是讲话,因此其本意是吉祥的话语。两者结合起来,直接的意思就是像朋友一样善良,寓意是互相帮助和互相祝福。互相帮助意味着在其它人处于困境时要助人为乐,互相祝福意味着在其它人不需要自己帮助时心态良好。具体来说,友善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平等、待人如已、待人宽厚与助人为乐等四个基本方面。

友善首先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平等,这是友善的前提。朋友之善就意味着,这种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的关系不是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而是发生在平等的人之间。如果支持的对象比自己的等级高,那么这种关系就是逢迎和依附,而不是友善;如果支持的对象比自己的等级低,那么这种关系就是恩赐,也不是友善。现代公民社会的特点,是人和人在政治上的差别已经不存在了,所有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都是社会平等的成员,因此都是公民。公民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由于其平等的前提,自然是友善之举,而非逢迎与恩赐了。若是对富贵之人曲意奉承、有心巴结,对贫贱之人冷眼相对、拒绝来往,便是势利小人缺乏公民平等意识的表现,和友善无关了。要做到友善,首先便要待人平等。

友善还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如已,这是友善的重要方法。人从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不会对处于困境的自己无动于衷,也不会对自己恶意加害。如果人能够把对待自己的这种态度扩及他人,无疑能够做到扶危济困、善以待人。待人如已,从消极的方式来说,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限制,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如已,从积极的方式来说,就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激发,将自己想做到的和想得到的促进和给予他人,成人之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友善需要公民待人宽厚,这是友善的重要要求。友善不仅需要在与他人趣味相投、关系良好时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不同甚至小有过失的人能够心平气和,容人之过。人的脾气性格难免不同,兴趣爱好常有差别,甚至利益还会时常冲突,有时感到他人冒犯也就相当正常了。如果这时针锋相对,就谈不上真正的友善;只有化干戈为玉帛,才能表现出友善的价值来。中国传统文化就非常强调宽厚的美德,提出应该“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现代公民社会中公共空间比较起传统社会来肯定是更大了,进入社会交往范围的人也更多,因此更加显得人与人之间性格各异、看法悬殊、智愚不等,宽厚待人对于构造和谐的社会公共空间来说也更加重要。当然,宽厚不等于盲目迁就,更不等于姑息养奸,对于社会败类仍然应该嫉恶如仇,而不应该将之纳入友善的范围。

友善还要能够做到助人为乐,这是友善的直接表现。友的最初意思便是互相帮助,这是善意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表达。爱自己、爱家人都不难,难的是对不那么熟悉的人也能够伸出援手;发出善良的意愿、讲出祝福的话语也不难,难的是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友善并不是要人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去关心他人,而只是要求公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解决别人的问题,而且往往只是自己举手之劳,却能够给别人帮上大忙。他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友善,绝对不是因为过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期望微薄之力却不见行动。正如孔子所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只要做到了助人为乐,就一定能够让其它公民感受到友善。

责任编辑:frwmb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