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家风故事——舍己为人 家风代代传
作者:吉连荣
说起我的家,很不平凡,历经战火的洗礼,多灾多难之后又迎来了荣光。我的伯伯和爷爷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我的姑父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最后抗美援朝凯旋而归,我的家是不折不扣的红色家庭,2017年,我的家庭获得“河北省文明家庭”荣誉,这个家的领路人佟立华获得“河北省道德模范”的荣誉,佟立华既是我的大娘又是我的养母,她老人家舍己为人的家风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我先从我们这个家的领路人佟立华的故事讲起,看看她是如何传承舍己为人。
1944年养母佟立华的丈夫和公爹在杨家铺战斗中牺牲,留下了她刚出生一天的女儿、不到一岁的小叔子、未成年的小姑和体弱多病的婆婆。那时佟立华才20岁,从此她把婆婆当成亲妈,把小叔子当成儿子,为了给这个家留个后代,她舍弃了自己的骨肉把仅有的奶水留给小叔子,她舍弃了一生的幸福为了婆家一生未改嫁,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又有谁能做到?
不光对家人,养母佟立华舍己为人对乡邻也是如此,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闹粮荒,不知饿死了多少人。我家也不富裕,她端着白薯面送给饿得奄奄一息的乡亲,救活了乡邻。冬天来之前她给孤儿做好棉衣,她自己省吃俭用也去救济别人,佟立华把这种舍己为人的家风传给了下一代。
我的亲生母亲秉承了嫂娘佟立华舍己为人的精神,她曾先后救过三个人。
早些年我小的时候,每逢夏季就下大暴雨,村里大坑涨满了水。一日母亲见大坑沿一个男孩在哭,询问之后得知她妹妹掉水里了。我母亲努力寻找,发现离堤坝不远的水里有一缕缕头发,其实母亲也不会游泳,但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一个孩子的生命,她一只手死死手抓着坑沿的石头墙垛,探出身子,另一只手拼命的去够落水孩子,河水没过她的胸口,多次努力下她终于抓到女孩头发拼尽全力把女孩救上岸。
十几年前,已经60多岁的母亲在赶集回来的路上,见一个老人口吐白沫好似癫痫发作倒在路边,围观的人不少可并没有人愿意管,也许怕被讹上,母亲问了老人的家在哪里和他的子女姓名,火急火燎赶紧去喊来了他的家人,老人这才得了救。
母亲救得第三个人是一个五岁小女孩,正是暑假,母亲赶集回来路上,发现一个小女孩一边走一边哭,还迷了路,一问才知道她住姥姥家与舅舅吵架而负气出走,庄稼很高,万一被坏人拐卖怎么办?顶着烈日与饥渴,母亲把小女孩驮着送回了她家。
我受到两位母亲的教育影响,也在身体力行传承着舍己为人的家风。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救助过一名因为家境贫寒而面临退学的学生,我主动帮她垫付了学费,后来这个女孩也考上了大学。
在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以后,我也义务救助了我身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朋友。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成功救助一个有“心理问题学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2009年一个经历幼年丧父的单亲家庭的女孩,频繁发病面临辍学,经过诊断属于心理问题,我运用所学心理技术对她开展为期半年的救助,后来女孩克服了心理问题还考上大学。
我和我的家人传承舍己为人的家风,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除此之外我们的家风还有孝老爱亲,大娘佟立华以身作则孝顺婆婆,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好吃的留给老人,借钱也要为老人治病。我小时候也是亲眼所见我母亲给奶奶一口口喂饭,给老人梳头,倒痰盂。后来大娘佟立华老了,90多岁腿脚不好,在老家居住时我父亲也是每天早起给嫂娘佟立华端屎端尿,打洗脸水。好吃的总是先送到老人手里。每逢家人聚餐,我都会挨着两个妈妈给她们夹菜摘鱼刺,就连我们的下一代子女也经受着这种孝老爱亲的熏陶教育,她们正以她们的方式传承着家风。